柴燒陶
文/吳明儀 2000年
時代進步,傳統的柴窯燒陶已經被視為落伍、費時、費力的燒陶方式,然而因柴火直接在體坏上留下自然的「火痕 」,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且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落在作品上產生「自然落灰釉」在受火痕與背火面所產生的陰陽變化,也是電窯、瓦斯窯所不及的。落灰經高溫溶融,形成自然的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依柴種類而有所不同)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坏上中的鐵則使形成的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木灰附著陶坏產生化學作用,但對窯壁、窯具則產生侵蝕效果,因此窯具壽命短。燒窯的時閒往往需要兩三天以上,且溫度需達到1260度以上,否則落灰效果差,是不盡其功的。薪柴的消耗量大(一立方米約需二、三噸柴,視燒窯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投柴加火也需極大的體力與耐力,這些都是造成柴燒作品成本較高的原因。因為陶坏不需施釉,木灰自然的飄落,故每一件陶坏都會有厚薄不均的釉面,或是留下火燄燻燒的痕蹟,或者沾染厚厚的、粗糙的、似熔未熔的灰釉…‥等等粗獷的質感、樸拙的色彩。
由於柴燒控制困難,人力、物力成本又高,所以對陶藝創作者來說無疑是項挑戰,但柴僥作品渾厚內練的質感「火痕」與「灰釉」每每在作品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是柴燒的難得可貴和令入著迷的地方。
|
版權聲明 : 圖文版權為吳明儀所有 若欲使用網頁照片及文字 歡迎來函wumingyi@ms8.hinet.net洽詢。 本網站網頁之照片及文字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之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