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陶.不只是柴燒」 吳明儀 柴燒陶 展-序文

「柴燒陶.不只是柴燒」 吳明儀 柴燒陶 展/序文/WU Gallery

【顛覆傳統柴燒窯】

  1999年一座屋脊上的柴窯,顛覆了許多人對於柴窯建構於地面的概念,也窺見陶藝家吳明儀喜愛「挑戰與研究」的性格。在沒有土地的條件下,於鶯歌自家四樓頂上搭建第一座「文生柴窯」,過程充滿挑戰與艱困,他依環境與實際的需求,自行設計窯體與父親一起砌築,以無比的毅力與縝密的思緒,完成這座別於傳統概念的柴窯。

  過程中,吳明儀將其研究的燒法與窯體結構的變化,點滴的實驗逐一記錄、整理,2000年於新北市文化局策畫「柴燒陶-研究發表展」,分享他的砌窯與燒窯心得,吳明儀認為:「柴燒雖是古老的技術,但不應該被傳統觀念束縛,每次燒窯都應該有些不同,設定不同的質感與燒窯模式,雖然增加了失敗的風險,但作品會有截然不同的驚喜與差異,也因為有差異,每件作品才有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差異,就是複製的形式,機械式的複製,會錯失柴燒豐富多變的質感與色澤,也無法累積有價值的柴燒經驗。」他覺得柴燒的魅力來自親力親為的窯燒過程,柴燒陶的價值在於超越傳統的創新。

 

【自然共生的柴燒】

  「同樣的柴燒陶落灰質感,可以用短時間達成嗎?」這個念頭源自吳明儀對於環境資源耗損的意識,也讓他在柴燒領域劃下新的目標,開始十多年反覆勞心的柴燒研究。

   吳明儀歸納整理,從窯體的形式、土的調配、火的觀察、薪柴的運用等,探索研究柴燒陶的各種可能性,2006年選擇群山環抱位處苗栗的「陶藝源地」,添蓋一大一小煙囪共用的「母子柴窯」,堅持親手收集園地自然枯萎,或颱風後傾倒的林木為柴火,等待其薪柴足夠後才燒窯,吳明儀認為「柴燒陶不只是柴燒」,是需要與自然相互牽引、共生,如修行般堅定的挑戰自然給自己的課題,逐一揭開疑問跨越傳統,讓柴燒陶承載自然的恩澤,呈現淬煉後的光彩。

 

【不藏私的分享】

  吳明儀享受挑戰柴燒過程裡的難題,不遺餘力的推動自然共生,將解密後的經驗分享于陶友們,希望讓臺灣的柴燒陶藝,更加多元與熱絡,帶動陶友們的分享與討論。對他來說,將經驗共享,讓陶友們不必重複相同的道路,以此為基石向前邁進,是最初衷的動力,也是身為陶人的意義。

  「柴燒陶.不只是柴燒」是吳明儀柴燒陶「分享」的延續,十五年的柴燒研究,這些知識的解答與傳承,重新匯聚,逐步整理規劃,希望藉由此次在「WU GALLERY吳藝廊」展覽中完整的呈現,同時舉辦免費柴燒講座與研習活動,貫徹分享的初衷。從吳明儀的作品中,我們看見的天地之美,自然的恩澤,不藏私的分享中顯露大師級氣度,陶人分享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