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鎮介紹

一、鶯歌鎮地圖

二、鶯歌的歷史人文

三、鶯歌的陶瓷史

四、鶯歌名勝古蹟窯廠遺址古鐘樓地標─鶯歌石山林公園碧龍宮

          宏德宮謙記商行鶯歌老厝陶瓷博物館

五、主要陶瓷觀光街

六、鶯歌特色美食

七、如何到鶯歌

八、鶯歌鎮觀光導覽-陶店窯場位置圖

 


 

一、鶯歌鎮地圖


二、鶯歌的歷史人文

  初聞『鶯歌』這個美麗的地名,或許會令人產生諸多遐想與嚮往。實際上,『鶯歌』既無鶯舞翩翩,亦無鶯嗚婉轉。

  鶯歌鎮舊時稱為「鶯歌石莊」,鎮名源自於鎮北山脈屹立一塊鶯狀石而得名。臺北縣鶯歌鎮志有如下的記載:「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鶯歌石莊,因北面山脈斜坡翠嵐屹立一大岩石,其形似鶯,古稱鶯哥石,清代改稱鶯歌石」。台灣光復後正式命名為鶯歌鎮。

  本鎮位於大台北區西南方,大漢溪流經東南方,南為桃園台地,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坡形而下,全鎮平地不到三分之一。清朝時,大漢溪的水量非常豐沛,是淡水通往三峽的主要水道,交通頻繁、江帆片片,曾蔚為有名的「大嵙崁溪帆影」美景。


三、鶯歌的陶瓷史

  據文獻記載,鶯歌的陶瓷主產創始於清嘉慶九年(一八0五)。至於創始人為何,則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根據較早日據時代日本人的調查記錄,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磁灶人吳鞍於嘉慶九年到了鶯歌大湖兔子坑(桃園縣龜山鄉兔子坑村),見到桃園台地山麓的黏上適合做陶,因此開創窯業。後來因為漳州及泉州人爭鬥,因此移到崁腳(大湖)地方。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又因同樣的紛爭轉到現在的尖山埔。此時族人吳岸、吳粟也來到鶯歌,加入他的窯業,使得吳姓陶業旺盛起來。

  然而光復以後中文方面的記載有關窯業的創始人則與此一說法有所出入。據一九六0年台北縣志記載,「嘉慶年間有福建泉州人吳岸、吳糖、吳增者來台,見鶯歌尖山附近所產黏主適於陶瓷,乃開窯製造」。民國四十八年出版的『吳氐大族譜』記載福建磁灶地區來台的先祖為吳安。此吳安疑是吳鞍的諧音字。無論詳情如何,由這些記載我們能得到的結論是嘉慶年間有吳姓者從福建磁灶地區移民到鶯歌,開創了當地的窯業。

  一直到大正十年一九二一,產業組合法通過之後,組織「尖山陶器組合」,將陶業的經營管理合理化,福建籍職工及助手也得以學習製陶技術,因此鶯歌的窯業才得以擴展。

  早期鶯歌的窯業中心在尖山埔街,為家族式的生產結構,任勞力方面,除家族成員之外,大多為當地的臨時工,以農村副業的形態生存。生產規模小,產量有限,但靠著便捷的水陸交通網,也能使產品銷售台灣全島。

  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尖山陶器組合」成立,人經營的陶器工廠漸多,年產量高達六萬圓,然而產品流於「粗製濫造」。此時已有小部份合股營業的現象

,因而有產業組合的出現。如成立於大正十年的「尖山陶器生生產販賣組合」,這種組合得經辦信用、販賣、利用等四種業務,而使得一九二九年以後鶯歌成為台北州主要陶瓷主產地。

  一九三一年以後,日本在台灣推動「「工業化運動」,鶯歌也參與發展,因此在傳統的廚房用具粗陶生產之外,也增加了工業用產品的開發。鶯歌在日據後期逐漸引進資本化、專業化與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使得窯業生產自傳統走向現代化。

  光復後,一九四五年,鶯歌陶瓷的重人發展是在臺灣光復後。它所以成為臺灣陶瓷的工業中心,鶯歌本地出產陶土,便捷的交通系統,傳統技術的應用,以及鄰近大都曾的臺北作為腹地等,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光復初年鶯歌的陶瓷工廠大人小小共有三十家左石,舊式的純用手工的工廠與新式的用電力機器的工廠並存,民國五十年代以後工廠數目逐漸增加,這興民國五十一年,臺灣陶瓷在美國參加(國際博覽曾),因此打開陶瓷外銷局面的形式有關。其中,從民國五十年代開始在鶯歌大量生產的衛浴瓷與面磚,正是促使臺灣窯迅速地打開外銷局面的原因,也因此鶯歌開始突出成為臺灣陶瓷生產的中心而被譽為『臺灣的景德鎮』。

  民國五十七年,政府禁止燒生煤,北投地區因這個理由遷到鶯歌,鶯歌工廠迅速向鎮中心以外地區發展。民國八十年,開始有天然瓦斯的供應,便利爐窯的操作,大型建材瓷廠因應建立,使得窯業更加茁壯。民國六十八年,第二次石油危機衝突之後,業者逐漸重視能源的節約及降低生產成本。紛紛自西歐各國引進新式自動化窯爐設備,便得產業技術及產房設備又邁進一個新的階段。

  一九八三年,受到國內起飛的經濟刺激,工廠數目激增,但大多是屬於繪彩、電花加工一類的工廠。繪彩及電花加工分別是裝飾藝術陶瓷、日用陶瓷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使他們脫離工廠生產程序而獨立設廠是鶯歌陶瓷生產程序上的一個特點。這種外包制可以減少工廠的生產成本,增加工作速度,增強工廠之間的交互作用,然而也使得陶瓷產品的裝飾過程停留在副業階段,而無從改進。

  光復後的陶瓷工廠數目很難有一個確切的數據,而且各種統計方法也都有所出入。但整體說來鶯歌陶瓷工廠增加的時期,一是在一九五0代外銷拓展之後,一是在一九八0年後因臺灣經濟起飛,而使工廠數直線上昇。其中,日用陶、建築、裝飾藝術陶瓷的成長速度頗一致,皆逐年緩慢成長,而建築陶瓷的工廠數及增加數僅次於日用陶瓷,使得鶯歌成為臺灣日用陶瓷及建築陶瓷的主要供應地。到了一九九二年,登記有案的大小工廠約有八百多冢。

  一九八四年左右,受到興盛於臺北的工作室現代陶藝的影響,新式創意性陶瓷產品的增加。鶯歌的所謂陶藝產品,起先是由對現代陶藝有興趣的個人生產。後來在商業化之後被工廠大量生產以賺取利潤,而使其由高級的藝術欣賞轉變為平民化的需求。實際上,目前在鶯歌從事陶藝工作者的類別很多,有與商業密切結合的生產者,更有不少認真地在陶藝創作上追求精進的陶藝工作者,對鶯歌的陶瓷產業發展都有極大的貢獻。

註:本文內容摘錄自徐文琴、周義雄,鶯歌陶瓷史(台北縣板橋市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二年六月),頁八至頁十一。

鶯歌的時代

  現在,鶯歌的陶瓷工業,大約可分為五大類,除了怡情養性的藝術瓷外,尚有諸如壁磚、瓷磚的建築瓷,專做臉盆、馬桶的衛生瓷,茶壺、茶具、碗盤的日用瓷,以及做瓷牙、耐火材料、剪刀、甚至可以做為飛彈雷達罩的工業用陶瓷。全鎮的工廠約有八百多家,無論其資本規模、生產技術、產品品買及各項指標,皆超過中國大陸的景德鎮。走一趟鶯歌,即可感受到陶瓷之都特有的氣氛,簡樸的房舍,蒙上一層厚厚的黃砂,煙囪林立,飛煙裊梟,不論買陶、賞陶,計劃一日之陶鎮之旅,乃為最適合於都會人士怡情悅性之旅遊路線。

 


四、名勝古蹟

窯廠遺址

  初步入鶯歌時,會有一種時光交錯的感覺,傳統建築與現代大樓相互交錯林立。但在陶瓷業面對現代化的衝擊,使不少傳統燒窯及煙囪已逐漸消失,待人們開始省思及懷念臺灣鄉土文化後,才發現這些老式的陶窯已被拆除殆盡,僅剩數座窯廠遺址供後人憑弔。

 

 

 

  


古鐘樓

  中外皆有這類鐘樓,然而種類造型有所不同,其作用不外以警示作用為多,故通常建於高地或空曠之地:鶯歌鎮基督教貴格會後山就遺有一座清末設置的古鐘樓,隨著時代的演進,古鐘樓鐘聲不再響起,空襲警報的警報聲全被警察局的擴音器所取代,留下之古建築只能供作後人憑弔。 

 

 

 


  鶯歌石是鶯歌鎮最傳奇色彩的名勝,穿鑿附曾的傳說更增添神秘性,較廣為人知的傳說是鶯歌石會吐霧食人,瘴氣蔽天,迷人去路。延平郡王鄭成功率軍擊敗荷蘭人後,行經該處被瘴氣所阻,士卒被鶯歌石吐霧所吞食,上兵於是開巨砲斷其頸,瘴氣才逐漸地散去。

  更聳動的傳說則為相傳西元一八六一年,鄭成功率兵擊敗荷蘭人後,安撫各地歸順的原住民,經過此地聽聞有一隻巨島為害百姓,乃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酋長所飼養,為了替百姓除害,鄭成功便用弓箭射穿巨鳥的咽喉,巨鳥中箭後,長鳴一聲衝到山頭上,眾人四處找尋,只見山頭有一個像鸚鵡的巨石,喉嚨間百一個空洞,顯然是被箭射穿的傷痕,眾人才知道這塊巨石就是那隻為非作歹的巨鳥,因此便管叫它『鶯歌石』。

  鶯歌石內有一幽洞(已加封)深不兒底,也有一些穿鑿附會的傳說,一說日軍遷台時,儲藏黃金寶石的地方。亦有傳說該幽洞能直通八里觀音山,是一處風水穴道,但因深邃不可及,從沒有人能夠證明,而且據說有人以繩索綁磚塊下放測深度,但始終不見底。

  這些近乎神話的傳說,為樸實無華的鶯歌鎮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使『鶯歌石』成為鶯歌地理的指標。 


山林公園

  自通往鶯歌石步道往回走左轉直行,便可到山林公園。整座公園依山而建,恰好連接宏德宮、鶯歌石興碧龍宮三處景點,沿途鳥語花香,樹木扶疏,行走在此,真是清風徐來,心凝形釋。行走不久後可看見一涼亭,繼續往前走,可發現山路成z字型走向。,在此一步道,可從不同的方向觀賞鶯歌石,各有其風韻。行走在其間,可發現小橋與錯落的樹叢、交錯的山徑,形成一幅美麓的景象。行走不久,可望見一座二層樓高的廟宇『承天農林禪寺』,可在此駐足一會。繼續往前走,沿途風光秀媚,樹木叢生,此時可遇見一個山洞,幽邃其石,是一個如此動人的山道啊!二接著會走向一個扶梯,可見一個綠潭和一個菜圃,再走幾步,就可看見矗立在眼前的碧龍宮。 

 


碧龍宮

  位於中正一路石灰坑山區的碧龍宮,原本是供奉「龜公石」的小廟。有「龜石」的由來,廟方人員指出,六十多年前,當地務農的居民在無意中發現原本在一棵大樹旁的這顆大石塊,想搬動它,卻又搬不動,感到奇怪,其中有較相信神明者,認為此石塊可能有靈性,即向此石塊祈求使患有痼疾的家人康復,結果沒多久這名祈求者的家人果然病情好轉。消息傳開,不少聞訊者紛紛前來向此石塊祈福,而逐漸成為民眾信仰的對象。

  由於當地的居民認為「龜石公」頗為靈驗,一些信徒在四十年前共同出錢興建此廟,並因龜石公的背面似八卦,此後即把此守護神稱為「八卦祖帥」。因信徒日益增多,地方人士為配合鎮公所擬定將此區闢為風景區的計畫。七十九年時發動募款,八十年開始改建。

  碧龍宮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廟宇,有數百個階梯通往正殿,最大的特色就是金碧輝煌,皆由金黃與紅兩色搭配而成,遠望起來真像是黃金打造的金城。 


宏德宮

  規模不大,卻精緻華麗的宏德宮,是鎮民口中的孫臏廟內奉戰國時代著名兵法家孫臏,廟名取有「宏揚武德」之意,其最大特色是後殿上方有一巨形的孫臏神像,極見威武而廟前寬敞,是全鎮最大的停車場。

 


謙記商行

  早期先民落腳於鶯歌從事陶瓷業,除了雕工之外,另一個原因是鶯歌煤礦蘊藏豐富。

  陶瓷拉成胚型後,必須經過高溫鍛燒的手續。以往燒胚用的燃料,以煤、柴為主,鶯歌有豐富的煤礦,可就近提供燃料之需。故早期以煤燒陶瓷時,鶯歌開挖了十幾個煤礦,除了供本地之需,還可運銷到鄰近各縣市。

  目前,鶯歌鎮不論大小工廠,都已配置天然氣臺車窯與電窯,取代以往燃煤所建的老式排窯、四角窯。而盛行一時的煤礦業,便在傳統工業與現代化的競賽中,逐漸沒落,而終究被取代。僅剩這一煤礦公司遺址,讓我們回憶起先人燃媒燒窯的思緒罷了。

 


鶯歌老厝

  位於文化路上,有數棟日據時代的洋式老建築,其中,更有一座荒廢的小教堂,行走在期間,彷彿有時光交錯的感覺,不禁令人產生思古幽情。

 

 

 


陶瓷博物館

 「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是新北市縣政府為保存文化資產,提升地方產業特色,帶動地方繁榮之重要文化建設。耗資五億元規劃興建的陶博館預計將在民國八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正式開館,屆時,佔地 1.2公頃的淘瓷博物館將是台灣首座專業陶瓷產業藝術館。

  設立於陶瓷重鎮—鶯歌的陶瓷博物館,位於車水馬龍的文化路上,臨近新設立之鶯歌高職,面向鶯歌溪,為一棟地下兩層,地上三層的灰色清水模現代建築物。將具有典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並可作為休閒遊憩之去處。


 五、主要陶瓷觀光街
 

  • 文化路 : 北二高三鶯交流道下往鶯歌過三鶯大橋---陶瓷博物館---至火車站。
  • 尖山埔路〈陶瓷老街〉: 鶯歌最早陶瓷市集地。鶯歌三號公園入口至鶯歌國小。
  • 重慶街(老街後街):陶瓷老街口右轉至鶯歌國小側門。

陶瓷老街 2000年5月從新規劃後新老街風貌